网络空间中,“点赞刷量”已成为普遍现象。尽管监管与科普手段的强化令传统刷赞手段失灵,诈骗团伙仍未歇手,而是变换手法,针对大学生急切寻找兼职的心理,设置重重骗局。
大学生兼职的诱惑
侯明明,身为大四生,其发展历程或许反映了众多同龄人的共鸣。她坦言,放松警惕的背后,是对网络所谓“热点”背后数据处理的深刻理解。她推测,鉴于有人投身于此类数据处理,兼职的机会不容小觑。上年度十月,她加入了一本地域兼职交流群,迅速被一则看似操作简单、可轻松赚取额外收入的兼职信息所吸引。
在2月初,猎云网在某一聊天群内获取了相似信息。提供的相关步骤轻松引导编辑进入了面试环节。伪装成大四学生,假期在家的编辑意图寻找一个便捷的兼职工作。对方随后详细阐述了工作细节,展现了其简便性与吸引力。
诈骗的开始
为提升欺诈成效,作案集团初期往往全额注入资金,营造逼真的既视感。随着成员数量持续攀升,集团针对易受影响者未予忽视。通过精心设计的“入会任务”,逐步将受害者引入诈骗的深渊。
入职流程结束后,“杨悦群体”通常被引入秘密场所。在此,他们被告知,为确保任务执行,需使用名为“微端”的任务设置软件。然而,这款看似正规的软件实则隐藏着诈骗团伙的陷阱。购买后,“杨悦群体”在网络空间内再次被“讲师”引导至另一房间,步入诈骗的第二阶段。
骗局的深化
通过对猎云网搜集的受害者证词进行分析,发现诈骗金额普遍为216元,手法多样,总金额超过216元。资金通过支付宝和微信等平台分阶段流入多个私人账户。杨悦观察到,部分受害者在微端上绑定了个人信息及银行卡,此举显著增加了受害可能性。
多种手段的诈骗团伙不仅侵吞财物,更有可能窃取个人信息,对受害者造成金钱和心理的双重伤害,显著增加其经济和心理压力。抱着侥幸心理的受害者在意识到受骗之后,常常发现所有希望都已破灭。
骗局的终结与反思
杨悦向猎云网透露,意识到受骗后,有人在任务群中坦陈被骗,却随即被踢出群。自10月11日参与任务以来,次日便不幸遭遇欺诈。仅一日之内,杨悦收获了15个视频的点赞。她观察到,分配的账号均配备原始头像,且多数视频的点赞价值微薄。该推广群主要由失败后不甘、试图拉人同谋的骗徒构成。
此欺诈行为看似简单,实则高度隐蔽,巧妙地捕捉了公众对于兼职机会的渴望和对网络环境的信任。诈骗团伙借助“换汤不换药”的策略,不仅极大增加了防范的难度,而且让受害者感到无能为力。
结语
针对抵御网络诈骗,确保自身不受其害,应采取何种自我防护措施?您是否曾遭遇此类欺诈,或有相关经验分享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共筑防范长城,并肩抗御网络诈骗威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