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3年,芦台一小的入学仪式,在那个物资并不算充裕的年代,开启了一段美好的旅程。这里,承载着纯真的童年记忆,这些记忆如今看来分外珍贵,散发出独特的魅力。
入学芦台一小
1953年,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份。我踏入了芦台一小,开始了我的求学之旅。这所学校在芦台,是众多孩子心中的向往之地。带着一丝懵懂和期待,我走进了校园。那时的校园,或许没有如今这般现代化,却充满了活力与简单。教室的布置,校园中的一草一木,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。在那里,我的童年仿佛被赋予了金色的光辉。我结识了许多小伙伴,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,却都怀揣着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。
芦台一小里,校园生活井然有序。每天,我们早早踏入校门,书声琅琅,仿佛成了校园里永不消逝的旋律。那时的桌椅虽然简陋,却让人坐得特别安稳。课间,同学们在校园里尽情嬉戏,跳绳、踢毽子成了最常见的乐事。
少年先锋队队歌的记忆
那幕在少年先锋队队旗下高唱队歌的场景,至今仍历历在目。那首《少年先锋队队歌》蕴含着无穷的力量。每当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来临,这首歌的旋律便会不由自主地在耳边响起。那个年代,大家对这首歌都怀有无比的热爱。歌词中充满了新中国儿童的骄傲与使命。其中“团结起来,继承着我们的父兄,不怕艰难,不怕担子重”的歌词,展现了当时儿童心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。
这首歌陪伴我度过了成长的岁月。时至今日,我对它的歌词依然记忆犹新。年少时,我唱着这首歌,心中洋溢着热血与激情。对伟大领袖毛泽东怀有崇敬,立志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。我们那代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,队歌仿佛一股鼓舞的力量,激励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。
六一前夕的活动
“六一”前夕,总是让人既忙碌又满怀期待。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华。在学校里,每个班级都会积极组织,动手制作手工作品,同时排练各种文艺节目。整个校园里,都洋溢着浓厚的创作热情。在众多同学中,王鼎俊在手工制作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。他因对无线电的深入研究,在校园里小有名气。
我们六丁班计划动手制作一辆“解放”牌载重汽车模型。筹备工作已经展开,制作小组也应运而生。我们四处搜寻,搜集了图书、杂志以及胶合板等制作材料。制作过程相当精细,包括绘图、板块组合,再到上油漆、装饰。最终,我们的作品将在宁河县文化馆展出。同学们看到模型展出,脸上洋溢着因劳动成果而生的自豪。这段合作经历,更是我们宝贵的回忆。
成为学习典型的烦恼
那年,我的成绩十分出色,每门课都拿了5分,这在当时5分制的评分体系里,成绩堪称优异。班主任纪绍贤老师因此将我推荐为全校的学习榜样。按理说,这是件光彩的事情,可我却感到头疼。原来,老师还要求我去其他班级分享我的学习心得。我本身就没有太多经验,再加上害怕在众人面前发言,心里自然有些发憷。
那段时间,我为此事感到极度焦虑。吃饭睡觉都不香,整天都在琢磨怎么避开这件事。心里备受折磨,但又不敢违背老师的意愿。幸运的是,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老师都没有再提起这件事,我这才松了一口气。这算是我当时一段特殊的经历。
珍贵的三好学生奖状
我得到了宁河县教育局发放的“三好学生”油印奖状。这份荣誉对我来说极其宝贵。在那个时代的教育背景下,它是对我品德与学业的高度肯定。虽然奖状并不显眼,我却视它如珍宝般珍藏。
自小学时期起,我就对其倍加珍惜,参加工作后依然如此。然而,在唐山大地震的灾难中,它不幸遗失。每当想起此事,心中总是充满了遗憾。那奖状,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荣誉,更是我童年美好的回忆,以及我辛勤付出的成果。
毕业后的经历
1965年,我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一中毕业。紧接着,我又踏入了太原重型机械学院,专攻锻压专业。1970年,我顺利毕业,正式踏入职场。同年,我被分配到唐山齿轮厂工作。在那里,我度过了漫长而充实的工作生涯,不懈地为事业奋斗。直到2006年,我退休,这才结束了我的职业生涯。这些经历,共同塑造了我的一生。
亲爱的读者,你是否还记得那些小时候在校园里特别深刻的经历?期待您点赞、分享这篇文章,并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您的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