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况:想买的东西因手头紧而买不到,但有些人却通过这种“贫困”状态获得了意外优惠。如今,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因“哭穷”而收到品牌优惠推送的现象,这引起了广泛关注。实际上,这背后是对“大数据杀熟”现象的抵制。
“哭穷”求优惠成新潮流
当生活费不足时,许多人会在社交平台上倾诉自己的困境,这就像在平台上寻求0.01元奶茶的推送。许多人通过网络大声宣告自己的贫穷,这并非没有原因。而且,这种做法也逐渐变成了一种获取实惠的方式。例如,有些人在抖音等平台上反复播放“哭穷”视频,以此引发平台的优惠推荐,或许真的能找到超低价商品的购买链接。
不仅如此,这种所谓的“哭穷”现象,或许会对其他消费领域造成影响。有人尝试将此法应用于机票购买,通过集体声称贫困来试图压低票价。这种做法背后,实际上反映了大众在寻求性价比高的消费方式时的一种尝试。
大数据杀熟的真相
不少网站存在所谓的“大数据歧视”问题。在餐饮、出行等服务类网站,老用户可能会遇到不便。比如在外卖平台上,新用户常能享受到较大折扣,而老用户则可能面临更高费用。类似情况在电商等其他领域也普遍存在。这几乎成了营销策略的一种常见做法。连亚马逊这类大公司也因此类行为遭遇了指责。这种状况的成因在于,平台利用算法分析用户的消费行为等数据,认为老用户对价格不敏感,因而给予较少优惠。
普通消费者对此感到不公。老用户在使用平台时间较长后,可能对平台产生了一定的依赖,但他们需承担更高的费用。比如,一位市民用自己手机买视频会员年卡需300元,而用母亲手机只需158元,这样的价格差异让人难以忍受。
消费者的应对之策
除了所谓的“哭穷”新招,众多消费者已摸索出应对大数据杀熟的策略。一些网购高手尤为机智,他们常以寻找更便宜的同款商品为借口,取消原有订单。在取消套餐服务时,他们同样能获得独享的优惠。此外,借用他人手机进行“交换式”消费也是一种手段。比如点外卖,同一道菜在不同手机上可能价格相差近20%。
消费者遇到利益失衡时,会主动寻求对策,力求在消费中争取到应有的公平,尝试了各种可能的方法。他们不再任由算法摆布,而是通过调整自身行为数据,努力争取更多利益。
商家的回应与态度
商家对此有自己的解释。以外卖服务为例,其公关人员并未直接回答有关通过“哭穷”手段获取优惠的问题,只是说优惠券是根据平台的活动来发放的。这显然是在回避问题。商家在处理大数据杀熟的问题上,很少能直接面对。他们更倾向于把问题归咎于平台的活动规则或是算法等模糊的概念。
实际上,商家才是大数据杀熟的关键推动者。他们运用复杂的计算方法来设定针对不同顾客的收费方案,但这些计算方法并不公开。这种不公开性使得消费者难以看清真相,只能盲目寻找对策。比如,一些悄无声息的折扣,没有公开宣传,普通大众很难得知。
算法与消费者行为的博弈
目前算法在商家这边占上风,仿佛能左右消费者的所有消费举动。然而,消费者正逐渐意识到这一点,并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着手反击,比如表现出经济困难。尽管如此,在这次较量中,消费者仍显劣势。因为算法的更新换代可以随时进行调整。
为了适应算法,消费者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。有的人为了机票价格持续下降,不断调整购买频率,同时频繁地比较价格并退货。这种竞争过程是持续不断的。只要算法还在运作,且热衷于帮助商家获取更多利益,消费者就必须持续寻找对策进行抵抗。
未来消费的走向
消费者与算法不断较量,未来消费趋势必然发生改变。商家若持续不合理运用算法“杀熟”,市场将涌现更多不满,可能丧失部分老客户信任。或许将来会有更多消费者站出来维权,迫使商家公开算法细节。
或许会有新的购物平台崛起,它们以完全公平的定价模式来吸引那些曾遭受“杀熟”之害的消费者。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精明,那么在未来的消费关系中,是商家会作出让步,还是消费者将更加感到无助?你是否有过遭遇“大数据杀熟”的经历?欢迎留言、点赞和转发。